欣依科技

五马街的由来是什么(详解五马街由来)

扫码关注三十六坊公众号

要说五马街是温州街巷在众人心目中的经典“形象代言人”,想必没有人会反对。五马街作为“温州街巷一哥”,其实它的身世,有点曲折……

得名由来

王羲之?谢灵运?反正离不开“名人效应”

王義之在中国人当中实在太有名。相传王義之出任温州郡守时,每次出行,常乘坐五马齐驱的马车,往返于这条街,因而产生了“五马街”。

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在《百里芳》一诗中说:“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写的就是此事。

而在另一个版本当中,五马街被安在了同样当过温州地方官的谢灵运身上,“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以五马自承,立五马坊”。

不管是王羲之还是谢灵运,总之,五马与这条街紧紧相连。2002年国庆节,五马街矗立起一座五匹骏马拉着车帷的“五马奔腾”铜雕,就是来源于这一传说,如今已成为五马街的标志性建筑。

五马街的前世

最初只是一条护城河

傍完名人之后,要真去翻档案,找寻五马街的前世,你会发现:他最初得名,只是因为一条护卫子城的五马河。

温州旧城包含内、外城两个部分,呈“回”字形。外城又称“罗城”,内城因建造时间晚,故又称“子城”。温州旧城格局千余年没有改变,外城有护城河,内城还有三重护城河,街巷伴河,四通八达,河多、桥多、船多成为一大特色。与国内外那些完全建在水中央的水城相比,呈现出别样的建城风格。

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

据明王瓒(1462~1524)和蔡芳编纂的(弘治)《温州府志》记载,谯楼前曾有三重护城河:第一重是从小南门河进到雁池(今五马街西入口与府前街交会处西南角),第二、三重是“径其支河,方过雁池未至城西,即从宅真桥(今晏公殿巷西入口处)东出过小州桥(今公安路与晏公殿巷交会处),至通道桥(晏公殿巷东入口处)边,与下河通南门内河,径为南濠第二重,而五马河为第三重。”由此可见,载于史册的五马街,历史上最初是一条护卫子城的五马河。

1931年九山河畔城墙

五马河有七座古桥,五马街分上下岸。五马河早已消失,但据上世纪30年代档案资料,以及70岁以上世居五马街老人的口头流传,当年还保存五马街“上岸”“下岸”的地理方位划分名词。“上岸”指五马街以北,“下岸”指五马街以南。从市档案馆和市图书馆保存的史料中,仍能寻觅到一些相关历史信息。

五马街今生

最早指的是现在的公安路

说到五马街的今生,虽然名字出自名家,但五马街今生的身世却和如今这条街的巷弄一样,繁杂、曲折。

如今的五马街,东起解放街,西接蝉街,长424米,宽12米~13.5米。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凡街巷,昔以坊名,今以巷名。”“五马街自谯楼前直街至五马横街。(万历)《温州府志》:街东有仁美坊,今曰丰桥街;五马坊今曰晏公殿巷。街西有寿安坊,今曰馒头巷;双桂坊,今曰小洲桥。”

读起来有点复杂,这么说吧,五马街一开始是五马坊,就像如今的五马街道的意思,明代以前在今晏公殿巷西段;在明万历年间,五马街代替五马坊存在,位置就在如今的公安路。

清代以后

曾指公安路+五马街西段

古老的五马街,道路狭窄,宽度只有6米。街东首有座五马桥,街中建有名人牌坊,街南侧有条河道。

1932年,当时的政府曾制订城厢路政计划,五马街被定为一等街。当年拆除店屋,拓宽路面,从原来的6米拓宽到12米,并拆去阻碍交通的牌坊,将街东段南北走向河道改建为石砌下水道。

当时的五马街以今公安路为界,由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两段构成。南北走向,指今公安路谯楼前南段,俗称五马直街;东西走向,指今公安路南出口往右转弯向西至大同巷,称五马横街。据清光绪八年(1882)的地图,五马街以今公安路为界,分东西两段,东称“祭酒坊”,西叫“五马街”(清光绪十一年,叫“内翰坊”)。

光绪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894~1898),先后称五马街和五马路。

还曾是“中山路”,如今迎来新蜕变

到了民国时期,这里叫五马街。据1922年地图,这里的实指范围,即现今的五马街。1934年至193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一度改称“中山路”:今公园路称中山东路;今蝉街称中山西路。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引起全国人民的瞩目。商贾云集的五马街,成为温州乃至浙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商业街。

2000年5月至2001年10月,五马街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成为一条国内著名的综合性步行街。五马街之于温州人正如南京路之于上海人,它的兴衰变迁记录了温州城的发展轨迹。

2017年以来,作为温州市两线三片的重要区块之一,五马街历史文化街区迎来一次新的蜕变。如今的五马街依然繁华热闹,街巷弄空间尺度宜人,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是很多海内外温州人承载故乡情感的场景场所。

图片来自《温州老街巷掌故》、《温州老城印象》、《鹿城人文景观》

文字根据《温州第一街——五马街》整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54022092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hafy.com/m/2460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x

注册

已经有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