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依科技

沃尔玛家乐福(家乐福与沃尔玛的竞争优势)

11月4日,家乐福中国公布了全新的slogan:“有一种信任叫做家乐福”。为此,家乐福聘请好莱坞导演拍摄了系列宣传片来诠释这一slogan。作为在品牌传播方面颇为保守的零售企业,花费巨大人力和财力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这还是家乐福进入中国以来头一遭。

沃尔玛也在不久前提出了自己的口号:沃尔玛要发力电商,未来更像一家科技公司。两大外资大卖场的上述举动看上去风马求不相及,但都向外界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在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变时代,外资零售巨头开启了各自的转型之路,虽然不如本土零售商那么“船小好调头”,但也紧扣时代的脉搏。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5连锁百强表”显示,去年沃尔玛中国区销售735亿元、门店数432家;而家乐福中国2015年销售额为401亿元、门店数234家,二者差距进一步扩大。遥想当年,家乐福曾经是外资零售商中整体销售额和单店销售额的“双料冠军”。

进入中国20年(家乐福1995年进入、沃尔玛1996年进入),两家外资大卖场巨头的策略、玩法以及经营业绩为何越走越远?面对中国市场的不断变化,两大巨头如何判断、应对以及战略调整?《第三只眼看零售》希望通过本文为各位盘点:两大外资大卖场巨头的不同境遇,反映出各自什么样的特性和企业基因?

管理架构

沃尔玛、家乐福都曾纠结“集权”与“放权”,但最终殊途同归

将时间轴拉伸到二十年的长度来看,中国零售业发展是非线性的,是不断加速的过程。在1995年至2010年这段时间,是零售企业跑马圈地的阶段,行业的变化体现在不同零售企业的销售规模、门店数量以及扩张疆域上面的此长彼消,而行业颠覆性的变化则是在2010年之后,特别是近两年。

这个阶段的家乐福仿佛短跑冠军,凭借其本土化策略和灵活授权,一路领先于沃尔玛。无论是整体销售额还是单店销售额,家乐福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前些年可谓占尽先机。业界有个说法是,家乐福前些年在中国一直赚钱的,而沃尔玛则是亏损的。虽然两家企业的在财报中并没有公布中国区的盈利状况,但笔者判断,至少在2010年以前这一说法是有依据的,家乐福的本地化策略很合中国消费者的胃口。

关于家乐福的“放权”和沃尔玛“集权”,业界此前有诸多探讨。可以说,管理无定式,即便家乐福和沃尔玛自己也曾在“集权”和“放权”之间来回摇摆。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两家企业最终“殊途同归”,都在向“集权”靠拢,只不过程度不同。

1、向来对门店灵活授权的家乐福近两任CEO都在努力集权。由于家乐福的门店授权模式容易滋生腐败,总部难以管控,上一任家乐福中国区CEO罗国伟上台后做的一件事就是,成立24个CCU(城市商品采购中心)将采购权回。而现任CEO唐嘉年上台后更是做出了进一步的集权行动,家乐福将把在中国24个CCU重新组建成6个大区采购中心,分别为华东、华北、东北、华西、华中和华南。所以,目前家乐福的策略是区域总部集权制。

2、沃尔玛曾经一度放权,但最终回归中央集权的老路数。陈耀昌担任沃尔玛中国区总裁时期推行权利下放改革。2010年3月份,沃尔玛设立华北、华东、华南、华西等大区,并分权给各个大区总监。在采购方面,沃尔玛深圳总部除了掌管100多个全国供应商外,其他商品的进场权、定价权、促销谈判以及陈列等权力都下放到各大区。而伴随着陈耀昌下台,他的继任者高福澜和后来的柯俊贤都被视为“沃尔玛集权文化”的回归者。特别是近两年,沃尔玛进一步精简供应商,加强全国统一采购。

为什么家乐福和沃尔玛都在向“中央集权”靠拢?一位原沃尔玛高管对《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虽然门店放权可以让门店实现更多差异化和个性化,但对于当前的大卖场业态而言,其规模化采购的优势远远要比个性化更加重要,所以两家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加强中央集权。

进军多业态

沃尔玛“做大”,家乐福“做小”

在多业态的布局上,沃尔玛除了大卖场之外,还经营山姆会员店和购物中心(购物中心业态刚刚起步,目前还看不出端倪);家乐福除了大卖场之外,还有社区便利店业态EasyCarrefour(易家福)。另外,家乐福曾经在2005年前后在中国试水主打食品生鲜的冠军超市,后因水土不服而关闭。

从多业态经营业绩来看,沃尔玛要好于家乐福。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是迄今为止,业内最成功的会员制仓储超市之一。从1996年进驻中国至现在,山姆会员店开出了14家门店。据媒体报道,目前还有近20家山姆会员店项目正在推进当中,其中北京第三家门店已经落址顺义。

有沃尔玛内部人士透露,山姆会员店是沃尔玛最赚钱的业态,一家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一年的销售额可比5-6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大卖场业态)的销售额。从今年4月开始,山姆会员店会员费用由原来的150元/年增加至260元/年。据了解,提价后会员续费率达到了80%,这也意味着,山姆会员店每年有超过4.5亿元的会员费用进账。

与沃尔玛山姆会员店这样的“大店”相比,家乐福更趋向“小业态”。2014年11月,家乐福中国旗下第一家社区便利店EasyCarrefour在上海开业。与其说EasyCarrefour是一家便利店,还不如说它是超市与便利店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微型超市的概念。一方面具有便利店方便、快捷的属性,另一方面也具备了社区超市品类齐全的特征。按照家乐福的计划,EasyCarrefour将会集中在一线城市,今年开出35家到45家门店。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沃尔玛凭借山姆会员店走出了一条消费升级时代的成功模式,沃尔玛也在未来将加速山姆会员店的建设。在多业态的经营方面,沃尔玛要比家乐福提早布局,也产生了实际效果。但家乐福的小业态更符合行业对于社区商业的看好。有媒体报道,目前开出的EasyCarrefour已有部分实现盈利。这意味着,EasyCarrefour或将成为家乐福未来的一大潜力业态。我们也观察到,家乐福开始自建物流,这一举动将支持EasyCarrefour开设更多的门店并且实现商品的拆零配送和日配商品的丰富度。

布局电商

沃尔玛重资产,家乐福轻资产

沃尔玛和家乐福都瞄准了电商,它们共同的判断是,电商成为未来零售业非常重要的渠道。不同的是,沃尔玛在电商投入是以“重资产”的方式通过并购和参股专业电商公司来实现;而家乐福则是采用欧洲的做法,借助线上线下融合的“轻资产”方式来运作。

举例来说,沃尔玛先是全资收购1号店,今年将1号店置换京东股权之后,10月4日又持续增持京东至10.8%;10月21,沃尔玛以5000万美元投资新达达共建O2O物流渠道。可以看出,沃尔玛在电商的布局上面是不惜重金来投入,其本质是一种重资产的模式,甚至有一种从物流层面进行基层布局的感觉。

相比之下,家乐福在电商方面的投入显得小心翼翼。“家乐福电商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我们就这个课题已经做了不少研究。而在欧洲,家乐福电商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家乐福在中国的电商模式跟欧洲有点相似,只不过增加了一些本地化的体验”。家乐福电商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如果给家乐福中国电商进行“画像”,它应该是这样的:

  • 基本模式:基于实体店的O2O模式,线上下单、门店提货或者线上下单,门店送货上门;

  • 商品特征:目前已经上线13000多个SKU,其中3000多个自有品牌和进口商品是优势商品。计划未来商品数量与门店同步;

  • 用户界面:根据用户所在商圈不同,展示具有差异化的商品,借助CRM系统实现“千人千面”的用户界面;

  • 物流模式:用户下单后,系统会根据订单信息进行分配订单,距离用户指定送货地址最近的门店作为电商的“后仓”,有专门的团队根据订单在门店进行拣货。然后由外包的第三方配送团队送货上门,或者放在门店服务台等候用户自提;

  • 运营团队:家乐福电商部门人员主要聚焦于运营层面,将IT和物流等业务外包,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和固定资产的投入。

由此可见,家乐福电商的定位是比较清晰的。电商作为与实体店互补的一个渠道,其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这与沃尔玛的重资产投入截然不同。

结论

沃尔玛趋于“美国化”,家乐福趋于“中国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沃尔玛越来越集权化,其经营模式也越来越向美国总部靠拢;而家乐福相对本地化,家乐福中国一直将自己定义为一家“本土企业”,无论其本地化经营思路还是与中方合作者联合经营的策略,都透出家乐福入乡随俗的特性。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一家企业有自己根深蒂固的基因,正是这种“基因”决定了其高层的决策思路,最终体现到企业经营层面,反馈出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从销售规模和开店数来看,沃尔玛中国区的表现要好于家乐福。但有分析人士指出,沃尔玛中国区的销售算上了并购好又多的门店和山姆会员店的业绩,从单店盈利能力和坪效而言,家乐福依然要高于沃尔玛。【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54022092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hafy.com/m/25649.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x

注册

已经有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