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佩玉,文人博古,铜炉取玉之温润,谦谦和悦;取鼎彝之浑厚,古意内蕴。铜本坚实朴拙,融汇多种金属元素,经多重工艺,千锤百炼,终成珠光宝器。
明初,“宣铜”系列国家造器完成之后,已经为后世提供了高贵的国家模板,当满人入关成功,再次定都北京之后,便重新祭起明初帝王的雄心壮志,继续重新塑造国家与帝王的仪规礼器,以至于“宣铜系列”的造办更加增制,康雍乾三朝,尤以效仿明初之强盛,专门设制“造办处”,拟“宣铜”仪规,大量造办系列宣德炉,以充帝王与宫廷之用。

明宣德 铜雪花金朝冠耳方炉
RMB 31,360,000 高15cm;长28cm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一般铜需四六次提炼,宣德炉铜材竟达十二次提炼),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帝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此炉选用精铜为材,平口、外折、丰肩、鼓腹。两侧饰朝冠耳,腹下承四足。腹部素身无纹,唯见金光闪亮如同雪花,故名“雪花金”。整器包浆沉厚,入手沉稳,富丽堂皇,葆光斑驳,光壳润泽。当为宣德炉之母本,难得一见,值得相关人士关注珍藏。

明 崇祯 “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冲天耳金片三足炉
RMB 15,120,000 耳高10.3cm 重 1951g
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 款
金片甚厚,指扪可觉。壬午为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青来待考。
赵汝珍先生寄居积水潭东侧余家祠,傍湖筑鸽舍,招予观赏所畜品种,谈笑甚欢。濒行,以此炉相赠。次日以短嘴斑点拃灰一双为报,时为1951年3月31日。
汝珍先生即《古玩指南》作者,所记皆古玩行知识。与谈鸽,多契合,评论文玩古物每相左。 ─摘自王世襄著《自珍集》
该炉铸于十七世纪,“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楷书十字,其底甚平,字体与笔划亦有笔峰,起承转合间,如毛笔运写,当为于腊模上先成款识,耳炉成后,复修磨而成也。此炉独秀,形体饱满,双耳峻峭,耳孔虽为半圆,然下部两角圆润可爱,口微侈,肥腹下垂,底亦凸坠,三足略丰,足底宽平,较同期之炉足大异,实为明清,铜炉中鲜见也。炉之皮色沉韵贵重,茶墨中和,所点金水如绒似云,大小参差,原实如嵌。赤光璀璨,奇彩荡影。恰秋夜之星空,真妙绝也。炉之铜质“灿若黄金”者,历来为众家追寻“真宣”之根本,所谓“好铜必佳器,佳器匠必高。”(“荣斋养炉手札”语),此炉之铜是也。
斯炉全晶、形佳、色妙、款绝、铜精,整体贵重大气,神韵高尚,是为厅堂上光耀重器也。且传承有序,又是赵汝珍、王世襄二位宗师遗珍至今,已是极品佳器,必是吾等后人最求之目标。

明 “李曲江制”鬲炉
RMB 9,430,000 直径13.5cm 重1869克
鬲炉束腰有平者,有上下起线者。此具为起线之例。于此可悟明式家具束腰亦有繁简之别,器物纹饰多相通也。
李卿丈旧藏。1951年2月28日购自庞敦敏。
——王世襄《自珍集》
据王先生记载:「民初李卿丈即卜居芳嘉园,去吾家仅数十步。后移居八大人胡同,相隔只一巷。儿时常携鸽至丈家门首放飞,入秋更捧蟋蟀盆求教。丈固酷爱球虫而又精于此道者。赵伯母每抚我头,给果饵。移居后,仍往请益,评蟋蟀外兼及铜炉矣。北京沦陷时,李卿丈为居家所需,不得不让炉于庞敦敏。此后每道及,犹眷眷难忘。1951年,予自庞家购得十余具,喜携其二三驰告。时二老均在病中,丈喘咳尤剧,持炉把玩,如见故人,而力有不胜。」此件即是其中之一。
王先生《自珍集》以此炉相较明式家具束腰繁简之别,可见其在炉中所具有的经典代表性。王老写明式家具线脚「边抹即使同高,枭混也基本相似,但曲线舒敛紧缓稍有变化,顿觉殊观」。细观此炉深得其意。
一般常见鬲式炉平唇口沿,而此件口沿一周起线,平沿内倾,恰如明式家具案面边抹均匀的「栏水线」,抑或边角的「阳线」。再看口沿下方束腰亦起线作弦纹,且是双弦。束腰双弦连接下方素圆鼓腹,再承外撇三足。底部「李曲江制」四字柳叶篆书款。整炉一气呵成,线条连贯而又精神饱满,可谓简洁中蕴含着精炼的细节。
李曲江为何人,历史中并无记载。然明代经济富庶、文化发达,好古、玩古、鉴古风气之盛常反映在文人士大夫的诗文、杂记以及书斋文房用具的设计中,此件宝光内敛、形制雅正,绝非一般匠工所能,当是文人士大夫参与定制之作。

明末清初 鬲式炉
RMB 9,430,000 口径22.2cm;高9.9cm 重7460克
此炉传承有绪,先后为赵沆年(赵李卿)、王世襄所藏,皆为其铭心之物,精养得法,皮色妙丽。炉体硕大浑厚,实属罕见,为王老旧藏四十具炉中体量、重量之首,非同凡响。
王世襄一生经眼铜炉数量不乏,最终入囊者仅四十余具,皆取舍难当,尽心拣选。十年浩劫,全部被抄,归还时丢失约三分之一,且炉座尽失,唯此鬲炉紫檀座无恙。后王老将去而覆还之身外之物整理编辑成册,于2007年正式出版,名《自珍集》。书中收录铜炉三十具,此大鬲炉亦在其列。又知此炉原为赵沆年(赵李卿)先生所藏,1950年初,赵先生选藏炉十具赠与王世襄,并反复叮咛:「各炉乃多年性情所寄,皆铭心之物,幸善护持勿失。」「李卿丈所赐十炉,皆其铭心之作,而对此鬲更视为重器」。由此可见,王老对此大鬲炉更是珍惜倍至,堪为心头之物,睹物思人,告慰前辈。
炉体硕大浑厚,实属罕见,气韵沉静肃穆,乃文人逸品。宽平口沿起线,凹颈双弦,精准平直,是为细工。扁鼓腹丰腴柔美,缓收出弧底,下承三柱足,足底飞边并露原铜色,光泽熠熠,铜质精纯,入手沉坠。炉身蜡茶皮色,黄中见赤,色泽统一,光润凝腻。内膛素里,打磨光滑平整。炉底「玉堂清玩」篆书款,结体方正,规矩有度,乃与炉身一体失蜡法铸就,铸后又精修而成。旧配明制紫檀木座,不惜工本,乃整块紫檀料整挖而成,与三足严丝合缝。包浆厚润,保存完好,极为不易。

明代 冲耳炉
RMB 9,200,000 口径28.2cm 重5600克
【形制】此炉为明代典型之器物,冲天耳炉型。扁耳微撇,口壁薄而敛,腹部圆肥,三足细收,炉型素雅,法度森严,炉型重心下沉,宽扁厚稳,三足矮,为明代冲天炉代表形制。
【皮色】黑漆古色,墨晕其上,漆古沉入,古香古色,亦显贵气,微抚即亮,微温即润。爱之者盘抚多年养炼而成,为历代求色者趋。数百年包浆自然而成,为好古者最喜皮色,假以时日缓盘轻抚,此炉必出百年幻化皮色。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使刀直接刻出,笔意甚浓,六字不计工拙,看似随意,然仪轨森然,也可读出造款者匠心独具。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刻款,铸后直接奏刀刻出,字体纤细俊秀,有魏碑风骨,中宫内收,撇捺伸长,张立十足,为典型明代款式。
【铜质】铜质金黄赤亮,细密银亮,比之清代铜炉用铜精炼多矣,此炉铜质,当为明代之铜质也。铜质精细,致持之坠手,叩之音清脆亮,颤越悠扬,细密厚实,壁虽薄,然极其压手,实为精铜所制,当为上好精铜所铸。

明 涌泉款铜鎏金兽耳炉
RMB 9,200,000 高:15cm;口径:26.5cm
款识:涌泉
说明:明代因宣德炉的产生,营造出古代中国铜器艺术的又一高峰,红袖添香伴读书成为文人向往之风雅。久负盛名的宣德彝器以优美简雅、皮色多样影响后世,但明代宫廷官方亦有金碧辉煌华丽养眼的重器制造,其大气庄重,成为与宣炉并行发展的另一种审美。
此炉平唇口沿,束颈,腹部垂扁而出,圈足微微外撇,腹身部份延展出两个兽首环耳。兽面双目如牛,两耳圆阔贴首,鬃毛髪缕丝丝精细,长嘴大口。耳下方有圆钮状凸起,以成耳垂。整炉采以精炼黄铜铸成,通体鎏金。岁月的剥蚀,局部泛出铜绿,局部现出红色。
底部篆书涌泉二字铸款,字体鎏金。涌泉之意何解?推测有三:一当取其本意,濆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何?涌泉也。可以想象此处将香溢比作泉涌,发自于炉,有源源不绝香溢不断之意。二者涌泉又是人体大穴,位于足底中部,有如此款之于炉底位置。《灵枢经 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更有认为涌泉一处其气达心,其原上通舌下,与生命息息相关。款识是判断一炉品高下的重要参考,于此处若铭款为一炉画龙点睛之笔一般。三则涌泉当为涌泉寺的标识。涌泉寺同名者有四处,推测或许此器出自寺庙。此炉做工精美,庄重雄浑,金水浓厚,熠熠生辉,具有明代皇家官造之物的风采。


明正德五年 钦赐回回掌教黄铜错红铜阿文炉
RMB 8,625,000 宽18.5cm;重1717g
本件嵌红铜阿拉伯文铜香炉,卷唇翻沿,束颈鼓腹,对峙双耳,下承四足,造型上有着传统宣德炉的经典元素。整器方中寓圆,线条优美,衔接自然,印文流畅,施铸精良。炉底置四个「戈」型足,代表传统中华文化,足底呈「半月」形,代表伊斯兰星月文化。两种文化的高度融合于足部的设计中,盖见施铸者宛若天成的绝妙用心。
炉腹周围上下各起一道弦纹,中间留白处宛若经卷舒展,其间用红铜镶嵌阿拉伯文赞词。其意大致是祈祷赞美真主及《圣训》中的祈祷辞——「真主是众世界的主宰,也是至大独一的」、「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嵌红铜赞词行文微鼓凸显,字体书风布局合理,视觉效果极佳。阿拉伯文铜香炉作为宣德炉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明至清一直有所铸造,且大多阿文印文以铸刻形式存在。而如此种错嵌红铜工艺阿文印文工艺可能属于更早期及更高等级规格的存在,这点在同时期的明代错嵌红铜佛造像上也有体现。
炉底有两枚印章题款,其中大印:「大明正德五年钦赐回回掌教」,小印:「臣马大臣」。字口清晰,章法得体,布局严谨,互为呼应。大明正德五年即西元1510年,「回 回 掌 教」在明代指称各礼拜寺主持宗教事务的「伊玛目 (’imām) 」。「钦赐」指皇帝亲自赏赐。大印十二字题款传达的历史信息为:此铜香炉乃明武宗于正德五年专门赏赐给礼拜寺「伊玛目」的。小印四字题款表明负责监制铜香炉的朝廷官员姓名为「马大臣」。炉底大印款未指明具体的姓名,说明不单单赏赐一位回回掌教,很可能是铸造并赏赐了一批此类阿拉伯文铜香炉。《明武宗实录》等相关资料也表明,明武宗不仅钦赐一批回回掌教阿拉伯文铜香炉,而且各地重要的礼拜寺也蒙朝廷赐予寺额、瓷器等史实。这也是继“宣德三年皇帝铸造宣德炉赏赐天下”后,明朝政府于「正德五年的又一次规模化的御制铸炉赏赐」的国家行为。
更为难得的是,此炉原属中原大家族收藏,百年传承珍惜爱护,整器尚留有原着色皮色,品相完美至臻,包浆熟厚老到,历史特征明显,印文款识清晰完整。器型沈稳而不失灵动,高贵典雅而不失礼仪,实属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高度融合,完美和谐统一的重要器物。
古董艺术品板块征集范围:
1:名家字画书法(历代名家书画、水墨画、古代字画、近现代字画、书法、油画)
2:历代瓷器(元、明、清近现代瓷器、官窑瓷器、清三代瓷器)
3:翡翠玉器(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玉器、和田玉、当代名家玉雕)
4:明清家具(明清家具、红木家具、黄花梨家具、紫檀家具、古典、硬木家具类)
5:古玩杂项(田黄、鸡血石、名家篆刻及印石、文房四宝、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名人信札、造像艺术、中国历代钱币、珍稀邮票、紫砂及茶道具、青铜器(有来源证明)、金银器物等)